农家小院
我从中央美院附中要毕业的时候,学校要求每人画一张毕业创作。我创作了一幅《农家小院》,画的是山西的一个农家院儿,也叫《阳光小院》,那时候我喜欢印象派,对阳光很是敏感,喜欢研究阴影和有了光线后色彩的变化。
我怀着近乎虔诚的心,去认真观察自然,想把阳光啊、小房子啊、小篮子小车啊,还有那串挂着的小辣椒,全部复杂的细节,都用画笔表达出来。那时候画画最关注的还是景物的表面,亦不懂得如何去概况,现在读来《农家小院》,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成长。
雨夜·鼓楼大街
“鼓楼在前,红墙黄瓦;钟楼在后,灰墙绿瓦”
骑车或是慢行经过一个城市时看到的东西,和开汽车穿过城市时看到的,竟是完全不一样的景物。开车时,对一些刹那间的零碎片断,很有印象。骑自行车,则是慢慢琢磨很多细节。
我从一个少年长大成人,不知不觉地画了北京城的变化,而且越来越带有自己的意识和情绪在我的画里面。每当我开车经过鼓楼大街,总有些感慨的。鼓楼后的小吃夜市,改成了游客们的停车场。铸钟娘娘的传说,越来越少有人提到,钟楼后的铸钟娘娘庙,已经变成了一个廉价物品批发市场。从前晒太阳的老头儿死去了,年轻人搬到了新开发的郊区。从前打个电话就可以凑在一起喝酒吃涮羊肉的发小,现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凑齐。而在别处吃的涮羊肉,总不是怀念中在胡同里吃出的味道。
一个雨夜里,路灯与车灯将街面照得发亮,空气迷蒙之中现实的景象仿佛要消逝,记忆里的景象悄悄浮现,于是我也分不清哪是现实、哪是记忆了。
北海公园-游船
北海公园是皇家园林,可是在我看来是朴素的,是返璞归真的。这里有山有水,走廊上一群老人在拉二胡,在吊嗓子,在寒暄,飘来一口的京片子。这里是小时候最爱的地方,“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”,更是勾起儿时的纯真。原来仿膳做的小包装的栗子面的小窝头,特别香甜,但一包只有几个,每次都吃的意犹未尽,现在却难觅踪影了。
沿着北海外长长的古道一直走,百般心情和那些片段,只能在画中回忆了罢。这里游客越来越热闹众多,我只想将北海景色,画得清清散散淡淡。写生于我,已变成一种情绪的处理。
夜路
记忆中我对许多街道的夜景都比较留恋,拍过很多照片,也画过一些画。夜晚开车穿过跟白天差不多喧嚣的城市,那种灯红酒绿的感觉让人迷迷幻幻。我对街道的感觉变化了,因为这个城市里的过客越来越多,人越来越忙碌,包括我自己。北京的许多个夜里,有谁在百花深处唱着京腔京韵的小调,又有谁迷失在古老的城根下,梦里不知身是客。
这个城市的夜晚,也许每个人都特别孤独的,在想自己心里的事。这个城市就是如此的奇特,用它的历史和文化、用它的情绪蛊惑人心,说又说不清楚,只能画一幅画了。
闪亮高原
96年我去了一趟青海,无名画会几个的老师带我去的。我在那儿画了一些作品,还头一次把高原画成闪亮的。带我去的在野的画家们,尤其是老一辈无名画会的成员,他们最关心的是艺术的自身规律,很纯粹是“为艺术而艺术”。他们对我影响很大。
那次我有了不一样的写生感受,我的画面上没有厚厚颜料的堆积,而是勾线画的,笔下像是捋着线一般,像画国画线描似的,那是一次好玩的行程,我也开始关心一些以前忽略的笔法等等。
客家村印象
98年我去了一趟深圳,在那里呆了三个月左右。去看了一个客家村子,回北京以后凭记忆画出来。印象里那边房子和墙的感觉跟北京完全不一样,那里的墙阴阴潮潮的,白墙泛着那个绿毛,湿气很重。我这个北方人很不适应,整天身上湿漉漉粘乎乎的,超级不爽。
那边的人们挣钱很多,然后就是消费,好像没什么太多追求,那里的生活节奏明显要比北京快,可能人们被压得也无暇思考太多吧。
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呐,我还是喜欢北京的天气。
2007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